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吴忠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被遗忘的大科学家:为麻雀说好话,孵出没“外祖父”的蛤蟆

2019/6/29 16:42:41发布121次查看
朱洗(1900年9月13日-1962年7月24日),原名朱永昌,字玉文,浙江临海人。中国细胞学家,细胞学和实验胚胎学的开拓者之一。1955年,朱洗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朱洗是浙江临海人。1920年,刚刚20岁的朱洗远赴法国勤工俭学,经过五年的艰辛打工生涯,他终于凑够了上学的费用,成了法国蒙不利埃大学生物系的一名学生,他的导师是著名的生物学家巴德荣教授。
朱洗
朱洗以其不懈的钻劲,兢兢业业地进行实验和研究,在此后的短短几年中,朱洗和巴德荣联名发表了14篇生物学论文,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
1920年,朱洗(前左一)前往法国前与同学留影
1932年冬,朱洗回到了祖国。他先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后来又到上海筹建生物研究所,把在巴黎实验室开始了的人工单性繁殖在上海的实验室里继续下去。
实验室里,他把蟾蜍的卵球一个个分开,在卵球表面涂上薄薄的一层蟾蜍血,然后手持细针利索一刺,让血液进入卵球中,接着注入清水,放到显微镜下仔细观察,不知过了多久,他缓缓抬起头说:“没有成功”。并在记录本上写上一个新的失败数字:“10000”。
一次又一次失败,朱洗毫不退缩,不气馁,每天从早晨到黑夜都是手持细针,刺着一颗一又颗卵球。神情依然那样专注,动作依然细致,站在一旁的助手们无不对朱洗这种坚韧和毅力发出由衷的赞叹!
正当朱洗进一步大展宏图之时,“八·一三”事变爆发,上海陷入了日寇手中,研究所工作被迫停顿。朱洗带着家人回到家乡临海。在家乡几年中,朱洗给村子里办起了合作医院,为缺少教育又缺乏医疗条件的农村做了不少有益的实事。
1949年5月,朱洗返回上海,应聘到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工作。朱洗重新开展研究,他希望借助人工单性生殖的方法,证明由离体培养的卵巢所产生的卵球是否有完善的发育能力,选用的实验材料仍是蟾蜍卵。
朱洗被任命为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的任命书
这种实验的过程非常繁琐,以往很多人用蟾蜍卵做研究,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朱洗每日的工作就是从冷藏箱里取出一只经过冬眠的雌性蟾蜍,剖开肚子,小心地将整块卵巢剥离出来。然后用细针将卵巢分成许多小块,放进盛有生理盐水和激素的玻璃瓶里,过了一会儿,一颗颗棕黑色的卵球排出来了,然后把排出来的卵吸附到玻璃片上,用吸水纸轻轻吸去表面上的水份,再涂上蟾蜍的鲜血。最后拿针刺向卵球,让涂在外面的血细胞随着针尖进入卵内,然后把卵球外面的血污洗干净,浸入清水,放进恒温箱去孵育。
朱洗在做实验
朱洗和助手们在做实验
1955年,朱洗(右)向合肥蚕场场长(左)介绍饲养蓖麻蚕的经验
开始,朱洗带领他的助手依然按常规使用白金丝针刺卵,看到了初步发育,却没有一个出膜的蝌蚪。后来他大胆革新,改用玻璃丝,虽然期间又经历了多次失败,但用玻璃丝针刺的结果明显优于白金丝,每次都能得到一批出膜的蝌蚪。它表明这些被针刺过的卵都已顺利通过胚胎发育过程中一切应有的过程。但是,它们在长出尾巴后又一个个夭折了。
从1958年到1959年3月,他们针刺了40140个卵球,分别培养7天后得到了67条小蝌蚪,又分别经过一个月培养,有25条蝌蚪长成了小蟾蜍。可是这些没有“父亲”的蟾蜍经不住病害的考验,相继死去,只有两只长到了成体,后来又死了一只,只剩下最后一只雌蟾蜍健康地活着。这只蟾蜍能繁殖后代吗
这只雌蟾蜍长到了1960年,经过冬眠于1961年3月出蛰后,与一只在自然条件下长大的雄蟾蜍抱对数日,却不见产卵,朱洗用垂体激素做催产注射,36小时后顺利产生3000多颗卵,这些卵经过受精后发育良好,孵出了小蝌蚪,又发育成小蟾蜍。实验成功,没有“外祖父”的蟾蜍终于诞生了。
1962年,童第周(右)和罗宗洛(中)前往医院看望病重的朱洗(左)时的留影
这项研究成果表明,用人工方法能使蟾蜍单性繁殖,朱洗建立的卵巢体外成熟和排卵一套技术,为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吴忠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